ISO/TC8积极开展船体生物污垢清洗国际标准研制

时间:2023-02-15


de4d7fb1b537c530bf1acec1bb2811f8.jpg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水生生物(海草、藤壶类、管状蠕虫类、双壳贝类、水螅等)将附着在船体表面,包括船底、螺旋桨、舵、海底门等位置,随着水生生物不断积累,将逐渐形成生物污垢(Biofouling)。

船体生物污垢危害海洋环境,当船体附着生物到达一个全新的地理区域后,有可能给当地造成外来生物入侵。同时,船体表面被生物污垢附着,表面粗糙度增加,船体摩擦阻力增大,导致船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此外,附着在船体外表面的海洋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生物逐渐穿透船体表面的油漆,使钢板与海水直接接触,加速钢板腐蚀,带来安全隐患。

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第62次会议通过了MEPC.207(62)《2011年减少外来水生物传播的船舶生物污垢控制和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生物污垢导则》),为生物污垢管理提供了全球一致的顶层指导。2018年4月,MEPC第72次会议同意对《生物污垢导则》进行审议,不排除今后将此要求强制化。2021年2月,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和国际航运公会(ICS)联合发布了《船舶水下清洗回收行业标准》,并将其提交至IMO以供决策参考。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在IMO要求基础上推进立法工作,船舶在上述国家相关海域停靠时,必须遵守当地风险管理要求,提供船舶生物污垢管理信息。

目前,对船体表面进行定期清洗是生物污垢清除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干船坞清洗和水下清洗。干船坞清洗需要船舶进坞作业,会影响船舶船期,人力成本较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船舶选择在船舶停靠港口时开展水下清洗(In-Water Cleaning)。水下清洗一般是通过潜水员或者远程控制的水下清洗系统(包括水下清洗机器人)对水下船体进行清污作业。

0b76bee5e8a3b51295338983a48d9ec0.png

针对国际海事法定要求以及各国关切,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从2018年起呼吁各国关注生物污垢清洗领域国际标准需求。2022年12月,ISO/TC8/SC2环境保护分委会在全会上决定成WG13水下生物污垢清洗工作组,推动生物污垢量化、船体水下清洗系统等国际标准研制,支撑业界水下清洗技术发展。

2023年1月,挪威提出的首个船体污垢清洗国际标准ISO 6319《船舶与海洋技术 海洋环境保护 主动性船体清洗性能评价和文件准备方法》成功立项。主动性船体清洗是指通过定期开展清洗作业以去除或减少船舶表面的海洋污染物,尤其是初期阶段污染物。该标准将规定执行主动性船体清洗的方法和相关文件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1)主动性船舶清洗程序目标要求,包括生物安全、化学污染和对水质的影响、涂层和主动清洗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船体涂层条件、批准程序、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界面;

(2)清洗准备要求,包括系统文件、生物污垢的勘察、清洗条件和定量评级;

(3)主动性清洗操作要求,包括性能要求、操作监控等;

(4)清洗结果的检查要求;

(5)设备维护要求;

(6)质量管理要求;

(7)文件报告要求,包括清洗和检查相关的文件、船舶相关的文件、污垢管理计划、数据管理等。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中心(UMCES)提出了该领域第二项国际标准提案ISO 20679《船舶与海洋技术 海洋环境保护 船舶生物污垢水下清洗系统测试指南》,目前该提案仍在进行立项投票(NP),征询各国立项意见。提案指出,水下清洗在提升船舶性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由于清除的碎片可能无法完全捕获,清洗掉的生物污垢脱落到水体中可能引起生物入侵,清洗时脱落的防污底涂层含有杀灭水生物的有害物质,此外清洗废水可能包含微塑料污染。考虑到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水下清洗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水下清洗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并对测试要求进行统一规定。

ISO 20679提案适用对象既包括主动式水下清洗系统(Proactive),也包括被动式水下清洗系统(Reactive)。主动式水下清洗系统通过定期清污以减少初期的海洋生物污损,最大限度的避免藤壶、贻贝、牡蛎等硬钙质生物污垢发生。被动式水下清洗系统主要是用于重度生物污损的清除,通常配有污垢回收和处理装置。提案主要内容包括:

(1)水下清洗系统测试所需的基本信息;

(2)测试实验的设计要求,包括水下清洗系统测试分类、测试的时间和范围;

(3)生物污垢清洗和/或防护的量化要求,包括污垢的等级、需要防控和处理的测试位置、生物污垢潜水调查取样方法、环境特征量化;

(4)水质变化的量化要求,包括水质指标和样本采集;

(5)污垢碎片处理和量化,包括碎片处理装置的取样、水质参数的量化、固体废弃物处理;

(6)船舶涂层影响的量化;

(7)数据管理要求;

(8)质量评估;

(9)人员及环境健康和安全要求;

(10)相关的许可和审批要求等。

无论是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从船舶能效减排角度出发,船体生物污垢的管理、控制和清洗将成为国际规则研制的新热点。目前国内在相关领域技术储备仍较少,关于船舶水下清洗的标准只有GB/T 36666—2018《船舶水下清洗指南》,该标准规定了海洋船舶水下清洗的工作流程,主要针对潜水员水下清洗,不包括远程控制的水下清洗系统以及具备回收功能的水下清洗作业。

下一步,建议国内有关单位密切跟踪国际海事立法,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研发减少生物污垢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制定计划(可考虑纳入压载水管理计划)并在实施中积累经验。相关科研院所、设备厂商、船检机构、船舶修理企业应加强合作,尽快推出我国船舶生物污垢管控、水下清洗系统等领域技术要求,积极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助推船舶水下清洗产业的迭代升级,为我国在船舶绿色环保发展提供支撑。



END


作者 | 郭   娅

图片 | 网   络

编辑 | 赵晨宁


(来源:公众号中国船舶标准化)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