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7
最近HM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表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了,因为HM发布了一则“拒用新疆棉花”声明。让HM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但HM其实只是炮灰,真正后面的推手是BCI,因为BCI早在2020年10月就发过一个声明。宣称新疆地区存在“强制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的现象,这不符合该组织的行为标准,须立即通过吊销或拒绝BCI许可证来处理。从2020年3月起,BCI就已经暂停在新疆地区发放许可证,因而新疆的优质棉花也不再获得BCI许可证。所以带头干这事的,其实是BCI。 那么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事实,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NGO怎么会莫名其妙就跟新疆沾上边了呢?我们来看看BCI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是总部位于瑞士的一家非盈利的国际性会员组织机构(NGO),该组织制定了良好棉花的“七大生产原则”,即将对作物保护措施有害的影响降至最低、高效用水与保护水资源、重视土壤健康、保护自然栖息地、关心和保护纤维品质、提倡体面劳动和运行有效的管理系统。 BCI早期默默无闻,直到被美国金主美国国际开发署相中,然后迅速扩大,目前加入BCI的会员已有上千家。至于美国国际开发署为什么会相中BCI,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以,其实BCI也是炮灰,真正带头干这事的,其实是美国。 但整个事件背后的逻辑值得推敲。 一个不产棉花的国家,制定了一个棉花的标准,然后成为全球主流好棉花的判定标准。这个标准的水平如何暂且不说。重点是,这个标准是中心化的标准,就是说,这个NGO组织说是好棉花它就是,说不是好棉花那它就不是。这才给了美国金主爸爸加以利用的机会。 一个破标准,它至于吗?不好意思,它真的至于! 俗话说得好: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真不是说来玩的。BCI虽然这次当了美国的炮灰,但是一个不产棉花的国家,做的标准能让全世界主流企业都认可,它不好吗?它当然好!我昨天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在新疆种了30年棉花的棉商,讲述早期BCI进入新疆对当地棉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为当地的产品拓展了很大的市场。所以别看标准只是一些拗口的文字堆砌起来的几张纸,但就靠着这几张纸,它有时候真的能够带动整个行业上升一个台阶。 当然,我这篇文章不是给BCI洗地的,而是要提醒大家,虽然中国现在国力强盛了,但回头看看各位所在的行业,有没有哪怕一个标准是中国原创的? 众所周知,我是搞碳中和的,至少在碳这个领域,我并没有看到中国原创的标准。碳排放MRV标准、碳市场机制、CCER机制,哪个不是参考欧盟那一套然后简化一下就弄成中国的?CDP、SBTi,RE100这些未来与碳中和有关的NGO,哪一个是中国发起的?现在在碳中和大背景下,许多国内国际的企业都在加入这些组织。到时候这些组织壮大了,影响力起来了,谁也不能保证在某些敌对势力的威逼利诱下,这些NGO组织中不会出现下一个BCI。 那我们该怎么办?拿着阴谋论的态度去看待所有的国际标准和组织?然后凡是国际标准都不参考,凡是国际组织都不加入?这等于是掩耳盗铃加闭关锁国,显然不可取。我们应该做的是:充分认可和学习别人在标准制定方面的能力,然后自己拿起笔,去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令全球都能信服的标准。 但写标准跟写法律一样,是一个非常严谨且偏公益的东西,所以国内很少有人去搞原创标准,都是国外标准抄一抄就成国内的了。我觉得标准制定这事,是中国想要成为未来规则制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软实力,特别是制定能够影响全球的标准,所以标准制定这事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布局。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并不具备标准的创新的环境,至少在碳这个行业是这样。我最近在推或许是国内首个企业相关的碳中和标准,受到不少阻力。“国际上都没出标准,我们不宜太冒进”、“国家都没有明确表态,这样写不合适”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想其它行业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其它行业我不清楚,碳中和这个议题自带全球属性,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碳中和的相关标准一定非常重要,欧盟的边境调节税一定会与碳中和相关标准挂钩,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产品、服务的碳中和如何界定,在国际贸易环节如何相互认可等都需要一个大家都遵守的标准。如果等着别人弄好我们去用现成的,那自然是对我们不利的。 所以即使有阻力,我们也要去争取、去创新、去改变,为未来中国成为真正的“规则制定者”,也为防止下一个“新疆棉”事件的发生。